一、 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2018年,环境与规划实验教学中心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夯实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地理学一流学科建设进程,努力打造一流地理学本科教育,为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本中心依托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建设和管理,重点服务于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后培养。包括环境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类本科专业(即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以及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现有学生863人;研究生包括地理学一级学科,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的部分二级学科共13个硕士学位点和7个博士学位点,现有硕士研究生300人、博士研究生79人、博士后70人。中心同时承担河南大学民生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学生682人,迈阿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学生107人的实践教学工作。
实验中心承担地理科学类和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习,以及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毕业论文等。特别是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自然环境要素实习、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技能训练、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上机实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规划实习、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分析提供了完善的平台。目前实验项目资源总数663个,2018年度开设实验项目数474个,年度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5门,实验教材2种。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
环境与规划实验教学中心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支撑,学生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2018年,中心获批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河南省精品在线课程2门;获得河南省教师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改项目立项1项。学院荣获河南大学第九届教学质量集体奖,另获个人特等奖4人、一等奖5人;获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5项;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自然地理组一等奖、人文地理组二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一等奖。在校研究生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申请专利3项,发表重要期刊论文32篇,获国际地理联合会和中国地理学会颁奖优秀论文奖45项。
二、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2018年,中心获批河南省教师教育与课程改革研究项目1项,在研河南省教师教育与课程改革研究项目1项,结项河南省教师教育与课程改革研究项目1项,结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8项,省级教改项目获批1项。中心组织精品课程、精品在线课程、双语课程、规划教材建设、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等一系列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2018年度环境与规划实验教学中心承担科研项目107项,合计项目经费3083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96篇,其中:SCI论文39篇,SSCI论文8篇,EI论文10篇。正式出版专著8部,申请国家专利项目9项。
三、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中心现有教职工141人,专任教师129人(其中高级职称62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6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3人,省校特聘教授16人,海外讲座讲授18人,博士生导师2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11人;国家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优秀专家7人,省青年科技专家1人;在国家级学会中担任学术职务者38人次;在专业性学术刊物担任主编、编委者30人次。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中心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队伍建设情况如下:
1、高层次人才队伍引进与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发挥河南大学“人才特区”凝聚作用,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外引和内培力度。引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1人,河南大学海外拔尖人才外籍专家1人。不断强化王家耀院士团队建设,引进高级研究人员2人,配备工作助手2人。获批河南省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对象、中原青年博士后创新人才各1人。
2、现有青年教师队伍的层次提升效果明显。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省校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鼓励教师出国进修访问,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全年有9位教师出国进修,10位教师结束出国访学返校。除此之外,通过为教师创造和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在职教师的博士比例大幅度提高,达到90%以上。
3、施行师资博士后政策,教师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把师资博士后制度作为补充年轻学者的一种重要途径,全年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师资博士后10人,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适应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中心以国家科学基础条件平台黄河下游数据中心为依托,不断完善和补充自然地理、土地利用/覆盖、资源、环境、社会经济、遥感以及典型区域等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提供丰富数据内容。目前信息化资源总量为27830MB,年度更新量9830 MB,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5项,其中开发的“嵩山地区典型地质地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被评为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中心不断扩充野外和室内实践教学基地。参与申报并获批省部共建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有序推进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国家级研究站的申报和建设;新建南阳五朵山环境科学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新建开封集英中学地理科学实践教学基地;新建虚拟现实创新实践实验室,购置设备141台,价值307.6万元。为典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学生实践创新和科教融合提供支持。
强化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中心地理信息科学实验室副主任李斌获得博士学位,管理人员李宁、朱筠考取博士研究生。先后组织20名专任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班”和清华大学主讲的“雨课堂技术与应用”培训。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中心网站面向全社会开放。数据中心通过注册登录,不仅可以在线获得各类实验教学数据,也可以离线获得特定需要的专题数据。中心所有教学资源均可在线浏览或者下载,访问量达7064人次。
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教育活动。举办第49个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动,接待河南大学附属中学38名初三学生到东英自然博物馆参观学习,接待由台湾大同高中与中南科技大学师生组成的第三批台湾青年赴大陆研学团30人访问。
组织实验人员安全教育。按照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成立了由实验室主任乔家君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安全隐患台账,研究整治措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扎实推进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推进“自然地理学海外伙伴合作计划”和“CPGIS项目合作计划”。积极筹建中哈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联合研究中心。与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合作,开展本科生的远程网络教学。举办学术会议6次,开展“地学论坛”系列活动,邀请48位海内外专家来院作学术报告。出台《环境与规划学院资助在职教师出国(境)访学管理办法》,选派9名教师赴海外访学。
中心开展产学研相结合,内部聚力与开放合作相结合,野外实习与室内实习相结合,实地观测与虚拟演示相结合,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丰富实践教学的新资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本年度开发的“虚拟嵩山”项目,综合应用VR、多媒体、3D、GIS、RS等技术,构建嵩山地区典型地质地貌虚拟仿真系统,通过人机互动、反复演练,达到认识各种地质地貌现象和掌握野外实习基本技能的目的。虚实结合,强化地理要素的认知,成为地理类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向。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视察示范中心
2018年12月13日,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河南欧美同学会会长张震宇应邀视察示范中心,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傅声雷介绍了示范中心及相关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张震宇对相关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希望学院能充分利用好示范中心,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共同策划更大的科研项目,产出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傅声雷教授向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介绍中心设备运行情况
(二)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莅临视察
2018年10月15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李玲教授莅临指导。示范中心主任乔家君、学院院长傅声雷等参加交流。
示范中心主任乔家君汇报了近几年中心在本科教学方面的工作,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不断优化和完善,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教学先进集体,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李玲教授认为,河南大学作为地方院校,地理学能够取得这些成绩难能可贵。
乔家君主任汇报中心在本科教学方面的工作
(三)举办全国高校《Web GIS原理与技术》课程研讨会
2018年8月1日-4日,中心举办全国高校《Web GIS原理与技术》课程研讨会。会议由Esri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河南大学联合主办。孙九林院士、王家耀院士,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项目主管、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前任主席付品德教授,Esri中国区副总裁、首席咨询专家蔡晓兵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蔡京晶高级工程师出席会议并做专题报告。来自清华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等全国4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0余名专家参会。
2018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Web GIS原理与技术》教材,以中英俄三种文字全球发行,被美国哈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等选作教材;2018年以最新版为内容的课程被列为河南省在线精品资源课程。
中心举办全国高校《Web GIS原理与技术》课程研讨会
(四)翟秋敏教授参与录制《探秘地下村落》节目
2018年12月9日,在中央电视台10套《地理中国》栏目播出的《探秘地下村落》节目中,中心副主任翟秋敏介绍了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独特的民居—地坑院,以地理学的视角解读了“地下村落”的形成原因和自然背景。
《地理中国》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环境与规划实验教学中心利用该平台扩大了影响。
中心翟秋敏教授参与《地理中国》栏目录制
(五)师生代表参加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实习
2018年7月28日至8月11日,地学实验班学生代表曹治和朱婉怡在翟秋敏副主任的带领下参加了2018年第十届全国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实习。全国地理学联合实习最初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等26所高校的110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联合实习。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中心经过多年建设已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管理机制。 实验教学中心与学院一体,非独立单位,没有形成独立的管理体系,因此存在一定的岗位与责任不明晰、上下衔接不一致等问题。
(二)空间问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没有独立空间,在原学院基础上建设,而原有学院随着学科发展空间异常狭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示范中心的建设发展。
(三)在线课程提升问题。在线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十三五”重点建设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之一,目前中心在线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将现有校级慕课进行提升完善,并鼓励教师开展更多的在线课程建设。
(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有待加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求使用先进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和先进的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实现实验内容、空间、时间、人员、仪器设备等的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本示范中心开发的“虚拟嵩山”项目,构建嵩山地区典型地质地貌虚拟仿真系统,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本中心建设得到了河南大学的大力支持,2013年由教育厅推选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以来从河南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条件提升计划” 经费拨出380万元支持中心建设,从“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和“地理学优势学科”经费拨出2000万元用于示范中心建设,使示范中心在空间条件、仪器设备等方面大幅度改善。2018年河南大学任命环境与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乔家君教授任中心主任。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2019年度,示范中心将结合地理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实施,有效整合学科资源,在人员管理方面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同时,示范中心将有效调整空间资源的利用。
(一)依托学科自身优势,加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
该中心拥有丰富的地质标本和生物标本,同时地理信息科学团队具有技术优势,而地理科学类实习包括自然地理实习、人文地理实习、环境科学实习和城市规划实习等,这些实习都有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需求,因此示范中心把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作为当前的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中心拟在现有东英自然博物馆的基础上,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把现有地质标本和生物标本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转化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二)充分利用人才优势,打造系列优质教学资源
结合地理学科国家杰青、中科院百人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开设系列优质课程,建设在线课程。例如:全球变化和生态学全英课程,开设地球系统科学等高层次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三)积极参加联合实习,发挥中心示范引领作用
中心每年都会派出师生参与全国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实习。跨区域联合野外实习是地理学基础人才培养与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加强中心与外校之间的联系,对于不同高校之间整合野外实践教学资源,拓展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进一步发挥了示范中心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018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环境与规划学院.pdf